2022-09-25 02:59:02
1962年之后,老革命家陈云一直处在“养病”状态,但在文革期间还是免不了遭到“四人帮”的错误排挤和打压。他被迫卸下在党内的一切职权,下放到江西南昌某化工石油机械厂“蹲点”,直到1972年才重回中央。此后,他一直努力抵制和纠正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存在的错误。1976年10月1日深夜,时任人大副委员长的陈云趁着夜色,低调打扮后蜷缩在车后座,秘密来到叶剑英的西山住所。两人一碰面,叶帅什么也没说,直接递给他一份材料,里面是毛主席生前关于“四人帮”问题的谈话记录。
等他看完后,叶帅问他该怎么办,陈云坚定回答:“这场斗争不可避免!”在过去十年里,“四人帮”颠倒敌我关系,篡改党的路线,大搞帮派势力来搞武装策反,同时一边欺骗群众一边迫害老同志,试图夺取国家政权。他们严重危害了人民利益和国家命运。10月6日,由华国锋、叶剑英、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牵头,中共中央政治局遵循人民意志,果断对“四人帮”及其势力进行了隔离审查,一举粉碎了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。10月21日,150万群众在北京举行了盛大游行,欢庆这场伟大胜利。
在这之后,党中央用了两年时间,把注意力集中在恢复社会秩序、稳定国内局势上,因此并没有马上对“四人帮”进行清算。直到1978年11月,党内威望极高的陈云同志,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提出必须要解决文革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:“不解决这些问题,党内外都不得人心。”“不是纠历史旧账搞运动,而是把问题处理好后,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。”陈云的提议获得了热烈支持,让会议突破框架、解放思想,吹响了之后拨乱反正的号角。12月,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,陈云增选成为政治局常委,并被正式任命为中纪委第一书记。重回中央决策层,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:如何正确评价文革时期的人与事,以及如何处理林彪、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。
当时对于“文革”存在两种认识:一是无产与资产之间的阶级斗争,二是林彪、江青集团出于野心而阴谋挑起的犯罪内乱。对此,陈云提出了三个独到见解。首先,他认为要正确区分发动“文革”的动机和后果,最初是为了防止中国变修,目的是好的,也没有想要搞那么大,只是后来被林彪和‘四人帮’等人蓄意破坏了。其次,他认为要从制度上进行反思,不要破坏党内民主集中制,不要像林彪那样搞个人崇拜,搞什么“顶峰”、“一句顶万句”来给革命帮倒忙。最后,陈云提议区别对待在文革期间犯下罪行的人。比如“四人帮”等人在战争年代未立功勋,却在文革期间横行霸道,做尽坏事;而林彪等人过去打了很多仗,是从部队出来的,在处理二者时应该区别开来。
“四人帮”祸国殃民、破坏法治已成为共识,他们在文革期间犯下的累累恶行,人们迫切希望能清算他们,“国人皆曰可杀”的气氛迅速弥漫开来。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,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特别法庭,对林彪、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犯进行立案审理,后来又称“两案”审判。执掌中纪委的陈云对“两案”的审查工作尤其重视。他和邓小平一样,希望能通过对“两案”的公审来重建文革期间被砸烂的“公检法”系统,让国家回到法治正轨。在这样的情势下,中央政治局对“两案”主犯的量刑问题进行开会讨论。
由于林彪、康生等人已故去,陈伯达、吴法宪等人认罪态度良好,特别法庭依法从轻发落后,就将审判重点落在“四人帮”等人身上。当时国内外局势还不是很稳定,江青作为集团首犯,身份比较特殊,党内对她的量刑出现了分歧。当时很多人极力主张判江青死刑,而陈云则投了反对票。“内部矛盾问题,如果大开杀戒,后人不好办。”站在特定历史背景上看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负面影响是持续性的,为了尽快消除其中的不安定因素,避免重蹈覆辙,陈云坚持要少杀、慎杀。
于是,他力排众议,坚持反对处死江青。考虑到江青作为反革命集团首要分子,其所犯罪行极重、影响极大、认罪态度极恶劣,特别法庭最后依法对她进行如下判决:判处江青死刑,缓刑二年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。庭审结束后,江青为她的罪行付出了代价,被严密看管了起来,一直关押到1984年才被保外就医安置。后来最高法依法将其死刑减为无期徒刑,最终江青在1991年5月14日自尽身亡。陈云和妻子在文革十年间都遭遇到了排挤和迫害,但他胸怀宽广,在面对江青等人的量刑问题时,摈弃个人恩怨,保留了作为无产阶级老革命家的卓远见识。
他力排众议反对判处江青死刑,反对在内部矛盾中大开杀戒,坚持重建法制。事实证明,他在复杂形势下的冷静思考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,其关于量刑的主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,于国内外引起了极好的反响。陈云该谨慎时处事小心,该强硬时又坚定不移,不愧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!